同学,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学习

同学,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学习

Vincent van Gogh •  1889


读书的时候,谁没遇到过几个“神奇的同学”每天嘻嘻哈哈整天玩儿似的,你上课睡觉,他上课睡得比你香,你敢偷偷溜出去打球,他已经在操场上热完身。结果,一考试,你低分,他满分。特别是数理化这种无法运用胡说八道技能以字数博取同情分的科目。这种不解之谜出现个几次,你基本就崩溃了。因为你发现自己努力那么一下,成绩浮动不大。偷个懒吧,分数也不会差多少。这么一对比,努力不努力我看没什么差,逻辑上非常通顺了。心态好点,认命了。心态不好的可能就抑郁了。


反正我是遇到过。这种班里的看起来不怎么学习的“神奇小子”不仅仅是给你带来创伤,很多人的内心防线都被击成渣渣。但人群中总会出现一些不甘心的,善于探索,决定“走进科学”的同学。经过一番侦查,同是失落苦命人的同学在食堂里跟你吃饭的时候激动中带着几分鄙夷,MLGBD,那孙子每天回家都学习到深夜!白天跟我们装什么不爱学习。


后来有一次,我们数学老师邀请了上一届的理科状元前来分享满分秘诀。这位老哥硬编了一些有的没的,最后其实就四个字:题海战术。老哥说,只要你把能做的题型全都练到滚瓜烂熟,考试的时候那就是等于是默写了。


状元哥不愧在题海里遨游过的男子,如此残忍的真相就这么轻描淡写。非常讨厌,把原本可以拿来当挡箭牌的“天赋问题”撕扯掉。大家都是懵懂无知的可爱少年,为什么就不能像我们这样,认命了,日子也就过得轻松一些。你说努力必然高分,那么学习不好就是不努力。在老师和父母眼里,学习态度不端正是难以被原谅的。不考高分下周还有脸拿生活费吗?还好爸妈们一直觉得学习好不好这种事可能是遗传,他们在自责中给生活费的时候会更慷慨一些,对着成绩单上中等偏上的分数也投来慈爱中带着羞愧的目光,知道你非常努力了,都怪我们基因不好。


话虽如此,即便有状元哥的经验之谈,多数人对自己的“天赋”是存在质疑的,而且这也是大环境主流观点之一。很难让自己相信,这一切只可能是自己的努力的时长和效率居然是不够的。


努力一定能取得好成绩,这种陈词滥调人们早就听麻木了,将信将疑,权当是家长老师和鸡汤作家激励人心的耳边风。每个人内心还是犯嘀咕的。但有个人就不信邪,对“天才”这件事做了大量科学和深入的研究。


这个人叫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萨伊德老师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撰稿人和赛事解说员。这履历真是全能型选手,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叫“天才”是不过分的。


在很大程度上,成败都取决于我们天生的才能。你可以把这种观点称作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思想。根据该理论,无论是体育比赛、做生意还是上学,虽然后天下苦功很重要,但如果上天不赏饭吃,你是不可能出类拔萃的。我们用“天才”一词合理化这一见解:世界上的顶尖人才天生基因里就写着“伟大”二字。


萨伊德老师决定用一系列证据来驳斥这种流行的观点。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天才少年和神童的神奇故事。因为我们只看到神奇的那一瞬间,并没有人知道,也不关心天才背后的无法绕过去的大量练习。


泰格·伍兹(美国著名高尔夫球手)于1997年成为美国大师赛最年轻的大满贯得主后,人们称他为天才。有人评价他是“有史以来最有天赋的高尔夫球选手”。但是现在想想看,他在还有5天才满1岁时就收到了一支高尔夫球杆做礼物,不到2岁就已经打过人生中的第一场球,5岁前他所积累的练习时长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练习时间。他根本不是一个有着超能力,可以不用练习的高尔夫运动员,而是一个靠刻苦练习说话的例证。


萨伊德老师的结论很清晰:大量研究表明,没有一个复杂任务领域的顶级专业人士能避开将技艺修炼至炉火纯青的水平所必需的十年苦功。


有个跟萨伊德一样不信邪的匈牙利人,是个教育心理学家,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他决定把三个女儿都培养成国际象棋手。为什么选择国际象棋呢?他说:“因为它是客观的,如果我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艺术家或是小说家,人们会就她的水平是否真有世界一流而争论不休。但国际象棋是根据胜负进行评分,客观公正,人们也不可能说三道四。”结果不难猜到,三个女儿都成为了国际象棋大师,世界冠军,甚至其中一位“是世界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性国际象棋大师”!


励志的故事随处可见,地摊小报都还能给奋斗的故事留个版面,我高中时候看《体坛周报》也知道我的偶像加内特和魔术师约翰逊连蹲马桶都在运球,科比问记者你见过洛杉矶凌晨四点钟的太阳吗,莫扎特3岁开始就接受高强度的作曲训练课程……萨伊德做的工作是大量证据的汇总,全面而系统地揭穿“天才假象”。


虽然各国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人们都喜欢仰视带着光环的英雄和冠军,人们崇拜偶像,也崇尚天赋。这我觉得不难理解,因为没有几个人能坚持十年以上做某方面的刻苦的训练,最终结果呈现,少数人的高光时刻,多数人自愧不如的同时,合理的解释就是天赋了。而另一方面,“努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声音”从小不绝于耳,只不过确实没有人郑重其事地吓唬你,你至少得坚持一万个小时,差不多十年时间。质疑“天赋说”的书不少,一万小时理论,刻意练习,都是畅销书,因此《天才假象》这本书自然也很容易遭到诟病,说是以上那些书的大杂烩。但我觉得这本书显然要更全面更有条理,可能也更有说服力一些。


努力不一定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里边的因素太多了),并且,在比拼到要分出个全球第一第二的时候,我认为是存在些许天赋差异的。特别是竞技领域,梅西和C罗都是超级巨星,考虑到C罗已经比科比还勤奋了,显然梅西会更有天赋一些。但我们普通人只需要知道,努力,而且是持续不断的不少于十年的坚持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某种技能上的炉火纯青。


如果仅仅是想知道结论,书不必买来看了。如果想给自己一些信心,给自己一些更科学更有说服力的正能量鸡汤激励自己,或者想了解一下各路“天才”的故事,这本《天才假象》是值得一看的。


同学,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学习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理性乐观派(ID: lixingleguanpai)

本文已获原作者转载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号“理性乐观派


同学,为什么你背着我爱学习


  • 1、刺猬实习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 2、刺猬实习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刺猬实习",不尊重原创的行为刺猬实习或将追究责任
  •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刺猬实习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推荐